学校简介 每个孩子可信赖的科技素质教育专家 每个家庭可信赖的科技素质教育伙伴 童程童美,成立于2015年,经过近7 年的发展,打造出适合3-18岁中国孩子的科技素质教育解决方案,形成以创意编程启蒙、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创新工程教育等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合丰富的科创挑战活动和研学营地活动,帮助中国青少年打造迎接未来世界的能力和思维视野。2018年,童程童美推出“童程在线”学习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 OMO教育模式,为学员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场景和更沉浸的学习体验,目前童程童美线上线下总在读学员数达 18 万名。 课程体系 “童程在线 ”上线于2018年,是由童程童美独立开发的专有可视化在线少儿编程教育平台,针对6-18岁青少儿提供线上小班直播授课。课程覆盖 Scratch 图形界面编程、Python人工智能编程、NOI系列课程三大课程体系。 依托故事化、可视化、游戏化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研发的云平台编程环境,让学生在云端操作即可运行出结果。同时,还可实现老师与学生共享桌面,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一种不良倾向,就是以“唯实用”观点看待信息技术课程。 “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教育家们认识到计算机文化的概念不一定要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因为信息社会要求大多数人能利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要求大多数人能编程序,只要求一小部分计算机用户能编程序,因此,工具模式可能更适合于大多数学生(陈琦 王本中: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 第3期,p.53)。 1995年上半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的首席技术顾问Dwight W.Allen博士到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有关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情况的短期考察,不久,他写出了两篇题目分别为"重新考察中国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警告"和"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未来"的考察报告。 Allen认为,"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讲授算法和程序设计是错误的甚至是“一场灾难”。 Allen博士的访华报告未在我国的媒体上发表,但有专家以基本赞同的语气,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肯定了这篇报告的一些观点。由此,“工具论”成为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主流”观点,并导致以“课程整合”取代信息技术课程的趋势和政策导向。(注1) 针对这种倾向,我多次呼吁:“电脑是精英(也曾用过“天才”)的设计,傻瓜的应用”,我们不能允许 “精英的设计”属于外国,“傻瓜的应用”属于我们自己的现象永远存在。参见: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郭善渡先生答记者问(《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0期P.31)。 1995年,我发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十种关系》(《课程 教材 教法》1995年第8期),重点阐述了我对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中“工具-文化”的理解与主张。 “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不仅是信息处理的工具,而且正在成为现代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不仅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将成为一种知识、一种技能进入人们的智力结构,像读书写字一样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智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人类智力的发展也必将促进计算机科学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存在着需要全体公民了解或掌握的基本原理、概念、法则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些构成了计算机文化的内涵或部分内涵,同时也成为我们制订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考虑的对象。 “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执行 “学以致用”的原则,而是必须具有文化的和素质养成的意义。正是由于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和意义,所以它才有可能和有必要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对象,并将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主张应侧重于从文化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做为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